但是,當人人都在經營個人品牌,帶動個人品牌的課程、講座都跟著越來越多後,也想經營個人品牌的你有沒有想過,到底什麼才叫做「社群」?究竟經營「社群」除了提升追蹤者數量,讓自己更有影響力以外,還代表著什麼?
社群的定義
根據 Rheingold(1993)的定義可知:「虛擬社群是社會的集合體,當足夠數量的群眾,在網路上進行了足夠的討論,並付出足夠的情感,以發展人際關係的網路,則虛擬社群因而形成」。
而在近幾年國內的張翰仁(2000)則定義「從早期的社會觀點,到近來強調在商業上的應用,虛擬社群因資訊與網路科技的發展而能發揮其最大的價值,因此又稱虛擬社群為網路社群,透過網路連結與溝通,並具有共同興趣或需求的一群人」。
簡單來說,社群就是「在網際網路上創造同溫層」。
透過經營社群創作出內容或是透過社群與追蹤者們互動,創作者連結世界各地的每個人,協助他們可以從討論的過程中獲得同理,又或是能夠在同一個主題上分享自己的理念,進而互動、發展出人際關係。
像是滑著 Instagram,看到很好笑的迷因貼文,於是我們按讚,分享給身邊朋友,又或是分享到動態吸引其他朋友一起觀看,藉此在網際網路上透過互動發展出人際關係。
再舉一個例子,因為看到奶奶心理學最近發的貼文覺得心有戚戚焉,忍不住在底下留言,吸引不少和自己有一樣想法的人按讚,這段過程就是因為覺得被同理才產生的互動,並透過互動,讓其他人在這個社群上與你產生人際關係。
無論是因為「喜歡」有趣的迷因 (meme) 所以分享,又或是因為覺得感到「被同理」所以留言,這些激發追蹤者情緒而產生的後續互動行為,就是社群核心定義為「創造同溫層」,進而讓每個人可以連結的主要原因,而這個理念在任何的社群平台都是通用的。
當內容激發讀者的情緒,社群互動油然而生

同溫層反映著我們的價值觀與需求
所以,無論是想要經營 Instagram 、 Facebook 、YouTube 哪個平台都好,這些平台的差異,只在於內容的載體以及互動形式的差異,內容會被傳播出去,其原因都是一致的。
在這些社群平台上,我們會特別喜歡追蹤某個人,是因為我們喜歡他們提供的內容,他們提供的內容讓我們覺得被理解、感到開心,或是滿足對於知識的需求,於是我們想要將看到的內容傳播出去,期待更多人可以擁有和我們一樣的感受,同時也是希望透過自己的力量,讓創作者能因為自己被更多人看見。
當讀者從內容獲得價值,就會想回饋創作者,透過自己的力量散播價值出去
創造同溫層連結小眾是社群的根本意義所在,想要經營個人品牌的你,除了觀察和自己同樣領域的創作者是怎麼產生內容的,也可以進一步去思考,他是如何吸引你的?明明大家都是在這個領域創作,是什麼樣的內容吸引你特別關注他?是他的敘事方式,還是難以忘懷的版面配置?
透過轉換視角,把自己當成一個讀者去參考其他創作者的粉絲專頁,你可以更清楚的了解到底讀者是如何被吸引的,進而培養出一定的「網感」,接著一步步的創造同溫層,成功打造屬於自己的個人品牌。
[convertkit form=2078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