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有意識的感受生活,每一天,你都會替生活的各個面向打分數嗎?
打分數是很好用的自我檢測方式,能有效量化生活的各個面向,像是當週的健康、快樂指數,透過數字的直觀,我們可以很快地知道有哪些地方出問題了,有哪些地方可以繼續保持。
然而,打分數本身是一種絕對性的判斷,在打出分數後,概念就已經被固定了。具體來說,就像在白色與黑色之間的顏色,一旦我們認定這顏色是灰色,它就已經被認定是灰色,不可能再有其它的顏色。(怎麼確定呢?)
打分數的絕對性判斷,產生認知上的雜訊
這樣的覺察方式雖然快速實用,卻也因為「過快」,而產生許多雜訊。回過頭來想想,上個月的自己認為的幸福指數五分,和這個月的自己會相同嗎?有沒有可能當下的心情很糟,影響到了主觀感受,讓分數的基準值更加模糊呢?
根據心理學家康納曼與多位教授合著的《雜訊》一書中可知,打分數這種絕對性的判斷,考量的只有單一因素,為了避免主觀感受產生的見解落差,運用「比較」概念去衡量一件事情,能夠更完整的顧慮到事情的多個面向。
舉例來說,比起為這一週的快樂指數下個數字,我們可以列出所有這週覺得幸福的事情,去比較說:「是看電影比較快樂呢?還是閱讀比較快樂?」將多個事件並列,相互比較,就能有效覺察自己對於生活中的每個體驗,在「快樂」這個面向的程度多寡,在《雜訊》的著作中,我們稱這種比較覺察為「相對性判斷」。

是否有屏除任何雜訊的方法?
然而,從「打分數」的絕對性判斷轉為「比較體驗」的相對性判斷,就能屏除生活中的所有雜訊,避免任何認知偏誤嗎?從《雜訊》可知,這是不可能的。雜訊的存在可說是無所不在,我們認為自己是個客觀的人,就會執著於客觀可能不該帶有任何情緒,在看待事情時刻意屏除任何主觀意見,而這樣的行為,就產生了雜訊。或是自己在某個領域已經是專家,對於自己的見解相當有自信,這時候任何預料以外的事情都會刻意忽略,這樣的認知也是雜訊。
不過,如果我們能透過《雜訊》,認知到雜訊的存在,在決策時轉換多個視角,而不以既有認知去判斷一件事情,就像為一個圓畫上了多個切線,促成更加完整的觀點,而不是單就既有認知的認為。
運用「比較」概念的覺察習慣培養
從《雜訊》的相對性判斷概念可知,「比較」概念的覺察,是可以完全運用在日常生活上的,尤其是對於未來感到迷惘,卻不知從何嘗試起的時候,就能以「成就感」或是各種自己考量的主要因素作為比較基準,去無條件地嘗試生活的各種面向,一點一點地從生活的體驗中回顧自己,了解自己的愛好以及專長。畢竟,對於未知的的事物,我們無法「認為」自己喜歡,未經過確認的喜歡,多數時候,就只是過往認知所創造出的想像。
像是認為自己一定要考上國立大學才會快樂,但考上了以後,卻沒有得到當初認為的快樂,這就是過往的「認為」,所營造出的想像。而習慣性地將自己的「認為」當作不可改變的事實,一旦受到動搖,也會更容易感到惶恐。
延伸閱讀:《錯誤共識效應 (FALSE CONSENSUS EFFECT) :我是這樣想的你一定也是!》
花費十年針對決策偏誤的完整探討:《雜訊:人類判斷的缺陷》
繼《快思慢想》一書,對於人類的認知偏誤探討後,心理學家康納曼醞釀十年深究比起認知偏誤,更加難以察覺到的雜訊。康納曼認為,「認知偏誤」講的是人類根據主觀感受造成的認知偏差,就像大明星一樣,在心理學中備受探討,行銷界也廣為應用,而「雜訊」就像認知偏誤的小跟班,它幾乎無所不在,卻難以被察覺。

書名:《雜訊:人類判斷的缺陷》
作者: 丹尼爾.康納曼, 奧利維.席波尼, 凱斯.桑思汀
出版社:天下文化
博客來通路:購書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