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自己一直是這樣認為,所以也相信每個人的想法都是這樣,甚至還可能會更進一步地認為,如果經驗類似,對方的想法、思維也會和自己類似。

啊~你和我之間只是錯誤共識效應 (False Consensus Effect)
錯誤共識效應 (False Consensus Effect) 由 1970 年代的學者 Lee Ross 、David Greene 、 Pamela House 提出,屬於一種認知偏差,會直接認為別人想的和自己一樣,甚至認為自己的想法才是最正常的,當遇到別人的想法與自己不同,往往會認為是對方的問題。
但是,錯誤共識效應到底從何而來?為什麼人們不想釐清誤會,而是直接下結論呢?
從 verywellmind 《The Algorithm Problem Solving Approach in Psychology》中對於實驗對象 Jay 的觀察結論可知,有可能是生活周遭給予自己的回饋,影響到對自我的認同。例如在 Facebook 的貼文中有大量親友在底下留言:「你真是人生勝利組。」留言的只有五個人,但經過「過度推測、揣摩」後,會衍生出相較主觀的結論:那麼多人按讚,五個人說我很棒,那支持我的人應該是五的好多倍!
此外,錯誤共識效應還包含捷思法的概念,當人們越常接觸某樣事物 (像是他人的認同),就越容易覺得事情的結論就是這樣。而人們若已經有了自己的結論,就會去尋找符合結論的依據,並避開或略過不符合結論的證據,加深自己說法的正確性。
結論 1977 年學者的研究資料,該效應的成因主要為以下三點:
(1) 朋友和家庭與自己的價值觀過度類似
(2) 相信別人與自己想法一樣,能提升自我認同
(3) 因為自己認同這些,自然會尋找類似的人呼應自己
在過去,就有不少人會「以為」
曾經有研究學者邀請兩個人,給他們閱讀一個發生激烈衝突的情境,於是他們開始產生了對於事件的「認為」,接著,研究學者提供他們兩個解決衝突的方式,兩人各選了一個。
最後發現,他們都「認為」自己的選項與大眾的想法會一致,對選了其他選項的人,都展現較為極端的情緒。
如今,錯誤共識效應仍無所不在
是因為太幸運地處在同溫層,才無法接受新的想法嗎?
還是因為只要自己的想法不被認同,就覺得對方連自己整個人也一起否定的感受,讓人不適?

生活中的「認為」無所不在,當這些「認為」在內心深深扎根,就會成為我們核心價值觀的一部份,尤其在每天吸收那麼大量資訊的時代裡,更可能很快的相信一件事情,不小心認為大家都該這樣認為,或是認為這樣才是對的,不這樣想的人都有問題。
錯誤共識效應的應對方式
當發現自己身處錯誤共識效應後,會發現越是認為正確的觀點,內心會越難受,因為我們很難只認為「那我調整一下想法就好了」,而是會覺得「原來我就是這樣的人」,將觀點直接概括為整個人的假制。
被否定一件事,就連帶否定自己的全部。
而環境的巨變、生活圈的改變,都可能劇烈的影響自己的認知,如在國中時成績很優秀,以為自己聰明絕頂,大家也都這樣想,考上第一志願的明星高中後,發現自己根本什麼都不是。
那麼,要怎麼建立不錯誤的共識呢?
而生活中的許多時候,即使知道網路時代的假消息充斥,會多尋找幾個資料去驗證一個方法的對錯,但是,不斷驗證下的資料也可能只是「大量的假資料」,就如當年哥白尼提出「日心說」以前大家只相信「地心說」的社會,就連研究,也可能沒多久就被推翻。

或許,可以從放下只有對錯的善惡二元論開始,抱持開放心胸 (Open Mind) 感知生活的一切,習慣懷疑一切,思考為什麼別人會有這樣認為,去詢問每個早已理所當然的事物。
拓展觀點,避免在接收資訊後直接結論
因為「錯誤共識效應」,是不小心過度圍繞固有觀點,而缺乏適當調適的「以為」。
錯誤共識效應的沙盤推演
假設今天有你和一個要好的朋友在書局逛街,討論著同一本書,在那本書中明明只有「立場不同」,而對方卻認為其中一方就是壞蛋,生氣你為什麼不分善惡,對你極度失望。
然後又說:「我以為你是個有道德的人,這種人你還同理他?」
當對方認為自己的想法能和你一樣,進而覺得共鳴,結果卻不是,而你想讓對方理解自己的話,會怎麼做?
Reference:
verywellmind 《How False Consensus Effect Influences the Way We Think About Others》
艾瑞克・魏納《蘇格拉底哲學特快車 : 用一天的時間,與14位哲學家散步,關於日常的壯闊思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