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ud Backward

夜深人靜常覺得自己一個人,模模糊糊的感受想要抓著,卻像風一樣最終都是一場空?

認識情緒有哪些好處?

情緒一直以來在心理學中備受討論,根據 Healthmindstherapy 的說法,當我們越能了解並且述說內在抽象的情緒,也就是提升情緒粒度(Emotional Granularity),我們就能更好的感知自己的內在需求,藉此避免過度的壓抑、忍耐、包容,導致情緒疾病的產生。

因為經營「奶奶心理學」,時常榮幸能獲得出版社的書籍分享,我也發現對於情緒探索書籍越來越多,尤其近幾年來,比起如何擺脫焦慮、憂鬱,更多的書籍是分享我們如何與自我對話、自我覺察、提升情緒復原力,如時報出版《內心對話的力量》天下雜誌《薩提爾的自我覺察練習》采實文化《心理彈力》,都是我自己的私藏愛書。

情緒有哪些分類?

在教育制度中,我們很少有機會真正的表達情緒,包容以及壓抑往往被認為是一種美德。曾經,我也寫過一篇貼文「包容是雅量還是病態的壓抑」來探討這件事,尤其在東方社會,這樣的現象更加明顯,而男性更因為被認為應該要陽剛、要堅強、不可以流淚,導致踏入身心科的機率相較女性更低,而自殺率則是女性的兩倍。

根據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研究領導者暨心理學教授達赫.凱爾特納(Dacher Keltner)所述,人類的情緒從最早期心理學家保羅·埃克曼 (Paul Eckman) 認為的 6 種基本情緒:快樂、悲傷、驚訝、恐懼、憤怒與厭惡外,其實總共有 27 種。

一個女生納悶望著遠方,不知心中所想,衣服寫著不用擔心。

資料來源:Pexels

在實驗中提及人類能共識別出的情緒分別為:
欽佩、崇拜、美學欣賞、娛樂消遣、焦慮、敬畏、尷尬、無聊、冷靜、混亂、渴望、厭惡、同情痛苦、狂喜忘我、嫉妒、興奮、畏懼、恐怖、興致、喜悅、懷舊、浪漫、悲傷、滿足、性慾、同情、勝利。

探索情緒至少有這三個好處

情緒的摸索,起初總像嬰兒學步。

許多人光是感到悲傷就會自責,或是合理化他人的憤怒。探索情緒的過程,可以幫助我們細看當下糾結成團的感受有哪些,覺察有哪些情緒是因為他人而引起、有哪些只是鑽牛角尖的想像,在這段過程,我們也能更認識自己。

  • 提升情緒韌性:減緩反芻性思考,練習課題分離
  • 深刻認識自己:辨別情緒的源頭,理解感受源頭
  • 增加表達能力:避免不明的感受壓抑,即時尋求醫療協助

適合情緒內在探索的人

其實每一個人都適合進行情緒內在的探索。

根據諮商心理師蘇絢慧的暢銷著作《成為自己的內在英雄》,我們一輩子至少會經歷六種人格階段,分別為:天真者、孤兒、流浪者、鬥士、殉道者、鬥士。有些人甚至會經歷這個輪迴兩到三次以上,這也是我們活得越久,越發現自己知道的越少,而老人見識淵博,卻覺得自己像個孩子的原因。

特別適合情緒內在探索的人:

  • 不知道如何表達情緒的人
  • 很少自我對話的人
  • 覺得人生空虛沒有目標的人

一位我覺得好有智慧的作家蔡康永曾說:「人自從出生開始就是往離別邁進。」

我們出生起就是孤獨一人,離開世間後什麼也帶不走,又為何我們苦於回憶無法改變不了的過去,焦慮尚未到來的未來?每分每秒都在失去,又如何不把握當下呢?

不適合情緒內在探索的人

然而,這段過程終究是過程,我並不是諮商心理師,也沒有超能力透過三言兩語改變人的一生,因此無法成為一位救贖者,只能從在這段探索的過程以陪伴的角色協助情緒認知,幫助你更好的認識自己。

不建議參與情緒探索的人:

  • 期待問題有立即的解決方案
  • 期待從中獲得救贖
  • 目前情緒激動無法對談

此外,心理狀態無法好好對談者,也會建議先行前往身心科透過藥物治療,在思緒清晰時對談,才能夠理解此時此刻的自己所言所語,只是感受的宣洩,還是真正的內在探索。

情緒內在探索回饋

情緒內在探索執行方式

填寫諮詢表單 > 確認對談時間 > 開始內在情緒對談 > 收到對談回饋信
總時長:50 分鐘

費用:NT$1,200

因為本身為高敏感人士,情緒內在探索名額稀缺,希望在良好的狀態時陪伴大家,建議有緊急需求者,可直接尋求諮商心理師或是身心科的協助,即使沒有生病,只是覺得心理狀況相較平時有所異樣,也可前往醫療院所諮詢。

Emotion-explore-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