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想過,如果再也沒有眼淚,是不是未來被別人怎樣說嘴,都不會再感到難過了?哭著哭著好幾個禮拜,某天看著鏡子問自己是誰,卻怎麼的,有點答不出來 ……。
儘管還是會想起難過的事情,但比起「覺得」難過,更像是「知道」自己在難過。真正的自己與現實隔了片玻璃,感受不到溫度,只剩一片朦朧。
和世界失聯一樣的「解離」
「知道」自己在難過、在開心,卻無法立即性的做出反應,對過往的創傷也隨之模糊,與自己、與世界周遭疏離,在心理學中,我們稱之為「解離」(Dissociation)。
經歷過「解離」的人們,在多數時候是源自於童年的慢性創傷(chronic trauma)導致。因為創傷大到身體無法負荷,於是,身體透過封閉自己的五感自欺欺人,從與世界的疏遠來讓自己不再受傷,而這也導致了整個世界變得不再那麼真實。
「解離」的十大症狀
精神科醫師們一直以來嘗試概括所有「解離」症狀,但每個人的症狀都不大相同,根據 BetterHealth 可知,概括有以下十種:
- 和自己的連結疏遠,比起「感覺」更像「知道」
- 無法承受更多的情緒
- 情緒起伏劇烈,常沒有來由的又哭又笑
- 憂鬱或焦慮,有時兩者都有
- 整個世界都變得扭曲疏離
- 對於身心狀態的失衡沒有任何記憶
- 無法好好專注一件事
- 忘記最基本的自己 (e.g. 名字、喜歡的東西)
- 不知道怎樣的行為才是原來的自己
- 覺得任何行為都像在「扮演」
為什麼會發生「解離」?
「解離」是一種心理防衛機轉,也就是內在為了保護自己而做出的應對措施,多數心理學家認為「解離」源自於童年造成的慢性創傷,儘管如此,成為大人後,仍有可能經歷解離。
發生解離的瞬間,往往是因為生活中的某個觸發物導致。像是過往曾經遭受家庭暴力,於是遇到身邊的人再次想對自己施暴 (觸發物),就進入了解離。然而,單純的一個景象、氣味、聲音,都有可能觸發過往創傷,導致解離產生。
「解離」常見的五個治療方式
「解離」的學術研究數量不多,治療方式大多源自臨床研究,簡單來說,在治療上會針對以下五個方向:
- 創造安全的環境
- 精神藥物
- 催眠療法
- 心理諮商
- 壓力調節
- 結合其他症狀治療(解離通常伴有其他症狀)
關於日常的舒緩方式,因為「解離」普遍難以被察覺,加上學術研究較少,因此建議還是尋求醫療協助為佳。
無法感受難過,只是身體放棄感受難過
在《AV帝王:全裸監督》導演內田英治撰寫的《午夜天鵝》中,女主角一果也有類似解離的徵狀。一果從小被媽媽呵護,後來因為經濟壓力,一果媽媽整天喝得醉醺醺的,把一果當成沙包般拳打腳踢。
原本的一果就和平常人一樣,會哭、會笑、會感到幸福,但到了某個瞬間,他變得安靜,不再感覺到難過,腦袋像被清空一樣,對任何情緒都不再有反應。一果的媽媽再怎麼用力打他,他也只「知道」身體會痛,卻不「覺得」難過。每當不安,一果就習慣性的啃咬自己的手,透過疼痛來發洩內在的害怕。
關於脆弱、關於自我、關於愛的日本文學
內田英治的《午夜天鵝》,是一本關於脆弱、關於自我、關於愛的日本文學。
在四個與《午夜天鵝》相伴的夜晚裡,我的內心糾葛不斷,想是內田英治花了六年多的時間實地考察,讓每個角色都活了起來。比起劇情畫面感的精彩描繪,更多的是因為作者對人性的深刻描寫,觸動到沈澱內在深處的情感,而一次性迸發出的感嘆吧?

?書籍資訊
書名:《午夜天鵝》
出版社:采實文化
作者:內田英治 《AV帝王:全裸監督》導演
參考來源:
BetterHealth 《Dissociation and dissociative disorders》
Mind 《Dissociation and dissociative disor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