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ubhouse 讓你知識焦慮?是這五個心理操控了你的潛意識!

五個 Clubhouse 的心理操控分析

有許多行為,是因為 Clubhouse 本身的特性讓你潛意識的成癮,而在眾多心理操作中,影響最為深遠的是這五個心理因素。

1. 立即回饋:有沒有聽到感覺都有得到

好不容易拿到邀請碼,卻來不及好好享受喜悅,就開始因為 Clubhouse 輾轉難眠。滑了好久,一下子進去這間房間,聽了覺得沒什麼,又開始尋找其他房間,即使這個時段沒有喜歡的內容,卻還是不斷上滑刷新,是為什麼要這樣做?又是什麼原因想這樣做?

也許就是立即回饋的獎勵心理,讓使用者只要開啟 Clubhouse ,好幾個小時就這樣掉入時間黑洞。比起 Podcast 只能單方面傳達音頻,Clubhouse要來的更有互動性,不僅可以直觀地看到大量房間,在進去房間以後使用者只會顯示在下排,不會直接成為主持人,想離開的話,只要輕輕點一下左下角的「leave quietly」就好了。

沒有壓力又能快速獲得資訊的新興語音社群型態,讓使用者在疫情中仍然可以線上群聚,消解內心的寂寞,而可以背景播放的優勢,讓使用者可以無時無刻的一邊播放、一邊做事,即使沒有認真聽,卻也有得到的感覺。

「今天聽了個人品牌的房還有創業的房,對這些領域又更了解了!」

甚至還會覺得,幸好自己有如此沈迷,不然就會錯過這些重要資訊。使用者只要隨意進入任何房間,Clubhouse 都能立即回饋,回饋陪伴的充實感以及大人物們的最新資訊。

2. 投射心理:沒想到有機會聽名人跟我說話

陶晶瑩炎亞綸周湯豪,在過去還沒有 Clubhouse 的時候,這些藝人往往只能從電視或是各大社群媒體才有機會看見,然而在經過媒體的二度編輯產出,閱聽人自然而然的內心就產生了距離感。而 Clubhouse 讓每個人都更加平等,每個人一樣都是一個頭像、一個自介,眾人同在一間房間發言,拉近了彼此的距離,內心自然雀躍不已。

而從投射心理的角度可知,我們喜歡的藝人,他們身上往往有我們也有的特質,又或是擁有我們希望擁有的特質,當你因為 Clubhouse 與他們同在一房,就會覺得自己和他們靠的好近,不僅更加的認同自己,更感受到自己的價值感。

3. 情感共鳴:終於有人懂我了

渴望被理解,是人人都有的心理。

比起在大房間聆聽並期待含金量極高的知識、感受那份與名人靠近的價值感,或是單純聽台灣迷因、電商人妻們組的大型娛樂節目,你更喜歡 Clubhouse 中尋找符合自己期待,能夠深度討論的小房間,和一群陌生人來一場思想交流的饗宴,這種被理解的感受令人雀躍,更讓人無法自拔。

4. 飢餓行銷:我的邀請碼可得來不易

再好的東西,如果隨便就能得到,會因為努力爭取的過程太過短暫,自然感受不太到什麼成就感,而 Clubhouse 的邀請碼機制展現了難以得到的稀缺性,讓我們喜歡的不再是這個邀請碼本身,而是得到這個邀請碼後,附加的那份獨一無二的價值感。

5. 錯失恐懼 (Fear of Missing Out)

在這一波熱潮中,錯失恐懼是最為顯著的心理。

根據維基百科的資料可知,錯失恐懼是一種患得患失的持續性焦慮,患者往往會無法控制的認為別人總是在自已沒有注意時經歷許多有意義的事情,這種社會焦慮被視為隨時想要與人連結的渴望,同時也被認為是害怕後悔的恐懼。

Clubhouse 以聲音俱樂部的形式,期待每個人都能專注在房間裡,把握每個當下,因此音檔無法留存,另外,根據社群規範,房間內也禁止錄音,Clubhouse 的神秘面紗,讓使用者的錯失恐懼更為明顯。

延伸閱讀:【如果早知道,事情是不是就不會發展成這樣?】

Clubhouse 示意圖
資料來源:Pexels

用這三步驟擺脫Clubhouse潛意識操控

分心就會拿起手機、無聊就想打開遊戲,這些行為無非都是因為期待獲得滿足,而被潛意識操控造成的失控成癮。在理解以上五個心理效應(立即回饋、投射心理、情感共鳴、飢餓行銷、錯失恐懼)後,我們已經因為認知到這些事實,進而得以自我覺察,減緩各種不適的成癮行為。

然而,如果想要重新拿到生活的掌控權,可以透過這三個步驟根除成癮行為。

1. 確認行為動機:為什麼想打開 Clubhouse?

是為什麼想要點開 Clubhouse 呢?是因為喜歡的房間要開始了,還是單純想要在 Clubhouse 上殺時間?如果你的答案是「不知道」,自然就能夠有意識地說服自己放下手機。

2. 決定實際行動:打算拿 Clubhouse 做什麼?

如果你有個明確的使用動機,打開 Clubhouse 就不會是成癮的行為,但為了確定在使用後不會開始重複入房又出房的循環,我們可以先列下自己使用 Clubhouse 的行動有哪些,為自己做好時間控管,像是「在晚上十點時去找炎亞綸,並且在房間待上一個半小時就離開。」就是一個很具體的行動規劃。

3.訂下行動目的:希望從 Clubhouse 中得到什麼?

確認目的,是以終為始的時間管理法,就好像我們平常會先設定大目標,接著切分成一個一個小任務實際行動一樣,當目的達到了,我們就會停下,因此若能在使用 Clubhouse 前就確認好行動目的,就不至於用到忘記自己為什麼要用。

從前面所提及的五個常見心理效應中,我們有效的自我覺察,了解問題發生的原因為何,接著再透過確認行為動機、決定實際行動、訂下行動目的三個步驟,為潛意識的操控設下防備。

Clubhouse 建立的初衷,是邀請大家透過聲音進行一場美好的思想交流,但是未來會如何發展,還是仰賴使用者的使用方式。Clubhouse 有別於其他社群軟體,以更直接的聲音互動,讓更多人都能相聚一塊,這波熱潮會延續到什麼時候仍不確定,但是要以什麼樣的動機使用 Clubhouse ,卻是我們可以掌控的。

我是奶奶!喜歡的話歡迎在底下拍個手,我就能得到你的支持呦~
更多內容,也歡迎到我的 IGFB 看看。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