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你相處只是為了達成目的
「跟你要好,只是為了達成目的的手段。」
「因為一時的新鮮感才跟你交往的。」
無法真正同理他人,只要有想要的東西,就會不擇手段的擁有,喜歡從玩弄他人的過程尋求刺激,有以上特質的人,就很有可能是所謂的「反社會人格」。
什麼是「反社會人格」?
反社會人格 (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的罹病率佔總人口數的1~4%,男生罹患比例為女生的6倍,發病高峰多落在 24~44歲的年齡區間,症狀會隨著年紀增長而輕微緩解,其成因可能源自於成長環境或腦部的發展異常。
在過去,反社會人格還有許多別名,如無罪感 (Guiltlessness)、精神病態性人格卑劣(Psychopathic inferiority)、悖德症(Moral insanity)、道德低能(Moral imbecility)。

「反社會人格」的 12項特徵
根據 MAYO CLINIC 可知,反社會人格的特徵有以下12項:
(不一定全部符合)
- 不在意事情的是非對錯
- 缺乏同情心,不會內疚或有罪惡感
- 持續的說謊、欺騙來利用他人
- 冷漠、憤世嫉俗且毫不尊重他人
- 利用手段控制他人以滿足自己
- 傲慢的,認為自己凌駕於他人之上
- 透過恐嚇或說謊踐踏他人權利
- 行為魯莽,做事未經仔細規劃
- 會為了尋求新鮮感而做冒險的事
- 懷有惡意、易被激怒,具侵略性
- 會有違反法律規章的犯罪行為
- 難以維持一段關係,易有暴力傾向
你可能遇過的反社會人格者
在感情關係中,反社會人格者多半是人們口中的「壞男人」、「壞女人」,他們毫無顧忌他人的做事風格,以及熱愛新鮮感的衝動行為,反而讓他們比起他人顯得更有魅力。
在職場環境中,反社會人格者善於為了達成目的而不擇手段,透過說謊、勾心鬥角、利用他人,來滿足自己對刺激以及新鮮感的需求。

反社會人格是可以緩解或預防的嗎?
反社會人格的緩解與預防方式目前尚未確知。
根據 Psychology Today 對反社會人格的論述,反社會人格者往往病識感較低,多半會認為這只是自己的個性,並沒有什麼問題,因此反社會人格者很少會尋求醫療協助。
不過,其行為特徵多半在未成年時就能略為觀察到,像是與家人、朋友、老師的相處模式,是否會同理他人,還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而忽略他人的感受,因此若能在小時候就提前預防,對反社會人格者是有幫助的。
參考資訊:Psychologytoday《7 Signs of 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MAYOCLINIC 《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